海報時評|想走出“浪浪山”的,不只是小妖怪
海報新聞評論員 張靜寧
《浪浪山小妖怪》是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系列首部動畫電影,講述了《西游記》世界中四只無名無姓的小妖怪一場荒誕又熱血的取經之旅。8月11日,《浪浪山小妖怪》累計票房突破5.74億元,超過《大魚海棠》5.73億元,登頂中國影史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冠軍。與其說《浪浪山小妖怪》是意外出圈,不如說它本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它的爆火告訴我們,講好故事的方式不止一種,而好故事本就藏在我們的生活里。
要說清《浪浪山小妖怪》為何能引發全網共鳴,要先看看它“破”了什么,又“立”了什么。
四個小妖怪率先打破了經典話題的固化表達。我們提到《西游記》,大多數的藝術作品都是從師徒四人的視角出發來講故事的,而《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在邊緣的“小人物”身上,它們甚至沒有名字,可他們雖力量微弱,卻懷揣著對未知的渴望和對正義的追求。這種“破”改變了傳統西游故事的敘事方式,讓觀眾在全新的配角敘事角度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這是距離我們更近、更真實的生活狀態。觀看時,大家都不再是旁觀者,而從每一處對現實的映射中帶入角色,聽到那些被忽略的聲音、看到被忽視的悲歡,找到共鳴。
而《浪浪山小妖怪》可貴之處更在于“立”,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之后,又“立”起了更有現實意義的價值內核。比如影片中小豬妖的“編制”考核、能力平庸但懂得察言觀色的蛤蟆精,還有強勢卻辛苦的豬妖媽媽、失意又風趣的豬妖爸爸。無數職場和生活中的深刻道理,嵌在影片的每一段小故事中,在最終小豬妖凝結出的一句“我想要離開浪浪山”里,精準擊中人們的生活情感,最終向觀眾傳遞出:真正的成長不是成為別人,而是勇敢接受平凡的精神力量。
《浪浪山小妖怪》的走紅,其實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它更是大時代背景下,集體情緒的一次表達。每一位觀眾在其中都看到了那個渴望被認可、被理解,在現實中不斷摔倒又不斷摸索前行的自己。想走出“浪浪山”的,從不只有小妖怪,還有無數個普通的你我。而今年夏天,這四個小妖怪告訴我們,想要走出“浪浪山”,又何必西天萬里遙,敢問路在何方的勇氣,本身就是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