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加油機“撒謊”,加油站別裝啞
駕駛油箱最大容量50升的小車去加油,卻顯示被加注了67.96升汽油,多出來的油去哪了?是油槍壞了,還是加油站故意為之?據澎湃新聞報道,這是楊先生8月9日在成都市中石油錦華天山站加油遭遇的一樁蹊蹺事。10多天過去,楊先生多方投訴,至今未能得到加油站及相關部門的解釋或回應。
油箱的容量和加油機的讀數“對不上賬”。如果不是油箱悄悄“長大”,那就是加油機在“撒謊”。據楊先生介紹,他的車是2025款吉利星瑞·東方曜-昆侖版,從沒改過車。如此說來,問題可能真出在加油機上。
加油機因何“虛報”結果?也無非兩種可能,要么是電子計量系統故障,要么是人為因素作祟。但加油機屬于特種計量設備,從生產、安裝到使用、維護,全鏈條嚴格監管,出現故障的幾率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楊先生維權過程中,加油站雖然一直不回應“超量加油”的問題,卻以加油站站長私人名義退給楊先生200元錢。
加油機“撒謊”,加油站靠裝啞、私了就能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在逃避責任。不知道,這臺加油機是從何時開始“撒謊”的;也不知“犯錯”的加油機是否只有這一臺。一座加油站每天不知要接待多少車輛,就算只有這一臺加油機出了問題,“虛報”的油量累積下來,也恐怕不是個小數目。這既損害了廣大車主的切身利益,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也擾亂了成品油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
對加油站的逃避,監管部門不能袖手旁觀。令人遺憾的是,楊先生從事發后報警,投訴到當地市監局,撥打12345熱線反映,多方維權,至今未有進展。如此拖沓,無形中拉低了有關部門的公信力。加油站員工口口聲聲說“每個油槍每個月都有人來檢查”,出了這樣的問題,檢查過程是否嚴格按程序進行的?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監管部門應該盡快行動,徹查原因,盡快給當事人和公眾一個交代。
事實上,對加油機“揩油”的違法行為,公安部等四部門早在2023年就部署開展“綜合治理加油機作弊專項行動”,始終保持嚴打態勢。正像市場監管總局所強調的,“打擊加油機作弊違法不會偃旗息鼓,更不是一陣風。”監管執法由集中轉為常態化,絕不允許問題在治理行動之后卷土重來。
車子“超量加油”,不僅僅是楊先生的個人遭遇,也是整個社會都關注的問題。希望涉事加油站莫再三緘其口,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解釋;希望有關部門加快行動,查堵監管漏洞,打造一個讓廣大車主可以放心加油,公平、公正的消費環境。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高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