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滿倉?好豐光丨新農人:葡萄豐收滿園香 繪就劉村“甜蜜事業”
【編者按】
6月23日,《糧滿倉·好豐光》大型融媒報道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立足全國視野,聚焦山東特色,從“米袋子”“菜籃子”“魚簍子”“智慧種”“新農人”等角度入手,全面展現山東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亮點和成績,為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活動期間,將在微博、抖音等平臺開設話題,邀請廣大網友積極參與互動,不斷呈現山東發展綠色新質農業和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系列報道《糧滿倉·好豐光》之“新農人”,聚焦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展現山東人才興農新路徑。
海報新聞記者 劉宏蕾 濟寧報道
8月的濟寧,依舊驕陽似火。走進位于濟寧市高新區王因街道的劉村葡萄采摘園,葡萄藤蔓郁郁蔥蔥,沉甸甸的果串在棚架下沐浴陽光。這里不僅是市民體驗采摘樂趣的熱門目的地,更是依靠綠色種植技術和村集體產業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事業”。
目前,正值“夏黑”“陽光玫瑰”等優質葡萄品種的成熟季節。園區負責人姜森穿梭在整齊的棚架間,仔細查看葡萄的長勢。860畝的園區以葡萄種植為核心,搭配桃園、梨園,形成多元種植格局。而作為技術專家,姜森對葡萄種植的每個環節都有著嚴苛的要求,綠色種植理念更是貫穿始終。姜森向記者講解其中的技術門道,“我們這邊都是以人工除草,沒有使用滅草劑。”他深知土壤健康是葡萄品質的根基,多年來堅持人工除草,雖增加了人力成本,卻讓土壤保持著良好的肥力。
除了堅持人工除草,姜森在病蟲害防治上也格外用心。“生產期間對病蟲害的防治這一塊,我們做得比較細致一點。”他介紹道,“果子在坐果之后,會及時地套袋,保證果面的干凈,有效預防病蟲害。”這種精細化管理,最大程度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守護了舌尖上的安全。
肥料的選擇,是劉村葡萄口感出眾的“秘密武器”。“咱們這邊的口感相對來說和別的園區不太一樣,”姜森如數家珍般道出關鍵,“聚谷氨酸、氨基酸、礦源黃腐酸、魚蛋白,這些有機質含量高的肥料我們用的比較多。相比市場上常見的大量元素化肥,這些生態肥料成本更高,但效果顯著。種出來的品質比較好,口感區別很大,同一個品種,一嘗就知道。”姜森自信地說。得益于他的技術把控,園區葡萄不僅口感出眾,儲存性能也遠超普通葡萄,“常溫放兩三天新鮮依舊,陽光玫瑰密封冷藏能保存一個月以上,這就是技術帶來的優勢。”
為了讓市民有更好的采摘體驗,姜森帶領團隊對葡萄架型進行了改造升級。“我們從原有的完型架面改成了棚架。”他解釋道,這樣人員進去以后,就能站直了去采摘,體驗感更好。棚架結構不僅提升了游客的舒適度,也讓葡萄生長環境更通風透光,更利于葡萄的生長和上色。
劉村葡萄園的魅力,還在于其豐富的品種和超長的采摘期。“咱這個園區的品種有30多個。”姜森介紹,從每年的6月份早熟品種開始,一直能采摘到10月下旬,除了主打的葡萄,園區還捎帶著桃園、梨園,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采摘需求。漫長的采摘季,成為吸引客流持續涌入的關鍵。
劉村葡萄園的成功,更在于其作為村集體產業的獨特屬性。園區在生產高峰期會使用大量的人工,優先雇傭本村村民,“咱們本村的很多工人就不需要去外打工了!”姜森說,這不但能解決園區用工的問題,還能實實在在增加農戶收入。
更重要的是,村民是產業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每年收入的時候,村民都會有一定的分紅。”姜森介紹道,“分紅一般就是根據咱們的營收情況,營收多了,村民分的就多。”這種將集體經營效益與村民個人收益緊密掛鉤的模式,讓葡萄園真正成為了全村的“甜蜜事業”。
園區的紅火,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鎮里給咱辦的葡萄市集音樂節,對我們劉村采摘園做了一個大大的宣傳,大大增加了我們的知名度,銷售也提高了很多。”姜森感慨,品牌效應的提升,讓園區一年比一年好。
面向未來,姜森和村民們有著更廣闊的藍圖。“現在我們園區品種比較多,后面有計劃把園區進行一個改造升級,可能會以觀光、旅游順帶著銷售這種方式來運營,后期還會開通線上的銷售渠道。”這意味著園區將從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向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轉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為劉村葡萄采摘園插上騰飛的翅膀。
驕陽下的劉村葡萄采摘園,藤蔓蜿蜒,碩果累累。這里,綠色種植的理念在土壤中生根,優質葡萄的甘甜在舌尖上綻放,而村集體產業的活力,正轉化為村民臉上增收致富的笑容,共同譜寫著鄉村振興的“甜蜜”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