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滿倉?好豐光 | 新農人:“洋鵝”管家蹚出致富路
【編者按】
6月23日,《糧滿倉·好豐光》大型融媒報道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立足全國視野,聚焦山東特色,從“米袋子”“菜籃子”“魚簍子”“智慧種”“新農人”等角度入手,全面展現山東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亮點和成績,為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活動期間,將在微博、抖音等平臺開設話題,邀請廣大網友積極參與互動,不斷呈現山東發展綠色新質農業和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系列報道《糧滿倉·好豐光》之“新農人”,聚焦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展現山東人才興農新路徑。
海報新聞記者 劉宏蕾 濟寧報道
沿著濟寧市魚臺縣李閣鎮張平村的村道前行,此起彼伏的鵝叫聲由遠及近,裹挾著鄉間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循聲望去,一群身披灰羽、體態豐腴的朗德鵝正在圍欄里昂首踱步,那激昂的叫聲里,透著幾分“洋范兒”——它們的老家,是法國朗德地區。
不同于常見的家鵝,這些“遠方來客”品相出眾、性情溫馴,是專為提取鵝肥肝和制作肝醬而生的“專業戶”。孵化廠內,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劉寶猛正仔細查看設備運行情況及溫度、濕度、通風的調控。
從最初返鄉創業時的小心翼翼,到如今形成涵蓋養殖、孵化、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劉寶猛讓這群“洋鵝”在張平村扎下了根,更將朗德鵝養殖做成了帶動鄉親增收的富民產業,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踏出了堅實的腳印。
早在2012年,劉寶猛便在外地從事朗德鵝鵝苗孵化與養殖事業,多年摸爬滾打積累下扎實的經驗。加上父親一直在家鄉從事養鵝工作,在當地鄉村振興合伙人政策的吸引下,劉寶猛毅然決定回鄉發展。“回鄉發展,帶動本村村民共同致富,共同把生活過得更好一點,還能幫父親把養鵝事業做得更好。”劉寶猛對記者說。
村里全力支持劉寶猛的創業計劃,不僅為其規劃孵化廠選址并協助建設,更通過村兩委積極協調土地資源,將養殖大棚集中布局,形成規模化養殖基地。在多方助力下,劉寶猛累計投資1500萬元,建成67個養殖大棚,并成立魚臺子振家禽養殖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黨支部+企業+農戶”的運營模式,進行集中孵化、養殖,統一供料、防疫。農戶可選擇合伙或自養模式參與,公司以保底回收的方式保障農戶收益。“養殖戶只要出人工,盈利我們是分成的,一人一半。另外一種模式是養殖戶自己去養,盈利了都是他自己的,蛋是統一回收,也有保底價。”劉寶猛介紹道。
目前,公司已發展40余家專業種鵝養殖戶,通過分散養殖、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集中孵化的模式,基本實現鵝苗全年均衡上市,成為濟寧市最大的朗德鵝產業育種基地和供苗中心。
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攀升,朗德鵝產能逐漸顯露出供應不足的問題。受氣候條件制約,傳統養殖模式下的朗德鵝一年僅能產兩季蛋,這讓劉寶猛開始琢磨如何突破產能瓶頸。
經過不懈探索,公司成功引進種鵝反季節繁育技術,培育出能在非傳統產蛋期下蛋的種鵝,將原本一年兩季的產蛋周期提升至四季。“反季節一般是指5月至10月產蛋,正季節指是11月至下年的5月。目前,咱這個反季節技術位于山東省前列,種鵝出苗量占山東省份額約50%,彌補了反季節缺鵝苗的現狀。”劉寶猛向記者介紹。
去年,公司還聯合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建設了高標準溫室鵝棚,引入種鵝繁育新技術,實現了溫度、濕度、光照的自動化調控,鵝全程無需出棚,每只鵝每年比正常情況多產十枚蛋左右。
在產業的帶動下,當地村民的收入顯著提高。“我現在有6個棚,大概有3000只鵝,像去年大概掙了純利潤七八十萬元。”張平村村民李飛說。
如今,張平村已構建起朗德鵝育種、養殖、銷售為一體的成熟發展模式,年孵化鵝苗200萬只左右,養殖種鵝3.5萬只。同時,產業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街道,年孵化商品鵝1000萬只,占國內市場的75%以上,魚臺縣也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朗德鵝孵化基地。魚臺縣通過做大做強朗德鵝特色養殖,不僅讓劉寶猛這樣的新農人實現了創業夢想,更讓眾多農戶走上了共富之路,也為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