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貼息”政策,如何惠企利民?
個人消費貸貼息,服務業經營貸貼息,被稱為金融領域“國補”的雙貼息政策實施方案8月12日正式發布。兩項貼息政策分別從消費的需求端和供給端發力,將財政金融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補貼范圍是什么?補貼數額是多少?資金使用如何監管?兩項貼息政策,又如何發揮作用?《新聞1+1》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英華,帶來分析解讀。
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現有的分期支付利息打折或免息 有何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張曉晶:有很大不同。
分期付款的優惠,包括適度免息,實際上都是商家推出的經營策略,為了促進消費政策。這次財政貼息實際上是國家層面的體現,來刺激居民消費、支持居民消費的政策。
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范圍覆蓋的不一樣,商家推出分期付款,包括免息很多時候都是針對高利潤的商品,比如手機、汽車等。這次貼息涉及的范圍更廣,包括了養老、托育等服務。另外,從覆蓋的范圍也能夠看到,一般來講高利潤商品的消費群體,相對來講收入可能會高一點。這次覆蓋人群的收入水平相對來講可能會更低一些。也就是說,這次貼息范圍的門檻更低了,使更多人群能夠享受到國家優惠。
三部門發布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
對23家貸款經辦機構提出哪些新要求?
張曉晶:這一次貸款經辦機構除了一般性的銀行之外,還加入了消費信貸公司,這是一個很大的積極支持作用。
對于消費信貸的發放,消費信貸公司有這方面的專業能力。由于長期做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觸達更多需要消費信貸的人群。如果說款貸出去了,但是并沒有支持到個人消費,而是被挪作他用或者進行某種套用等,這樣會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新風險。
這時候對于貸款發放機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個是在技術層面上,要利用現在的數字金融、數字技術、大數據等,能夠給客戶精準畫像,知道他有這方面的需求,而且能夠跟蹤資金去向。另外在真實交易背景方面,也對貸款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核清楚貸款,客戶拿這筆錢到底去干什么了。
對八類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
是發揮什么作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石英華:這次的政策能更好適配當前消費結構呈現的趨勢特征。這幾年來服務消費比重在持續提升,圍繞服務領域,特別是重點服務領域,對服務經營主體提供貸款貼息支持。實際上,這種貸款支持政策對于提振消費,政策的效果更為精準。
另外,我們能夠看到其實大家對于服務消費的水準和質量,是有期待的。一方面要有消費能力,另一方面消費意愿又取決于是否有高質量的、高品質的服務消費供給。而這方面其實都涉及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次針對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的領域,實際上是有助于優化服務消費的供給升級,也有利于提升服務消費質量。所以,這兩個方面對于大力提振消費,政策會更加精準,政策效果也值得期待。
對八類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
會給小企業帶來什么作用?
石英華:這次政策實際涉及的都是服務業的經營主體,特點可能是小微企業,可能是個體經營工商戶,這類企業可能是街角或者樓下的小店面或者街邊的小商店。這些店承載著大量的就業群體,同時又跟我們方方面面提供的服務有關。這些經營主體日常經營中擔憂的是能不能貸到款或者要不要貸款,借款的資金成本是不是夠合理或者足夠低,現金流是不是穩定。
這次針對這類服務業經營主體直接給予貸款貼息政策,通過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貸款成本。實際上,對這類企業升級消費場景或者升級消費提供的服務品質都有積極作用。同樣,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也有助于把低成本金融資源更好流到實體經濟,暢通經濟循環。而且這類政策涉及的主體特別廣、面特別寬,政策未來的惠及面會寬,政策對提振消費或者釋放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