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林場大蛇與護林員面對面眼對眼!提醒:進山前可帶竹竿“打草驚蛇”
8月12日清晨,青島郊區某林場一職工起床在林場散步時,路邊突然發現一條一米半長的大蛇。發現大蛇后的他,悄悄在一旁觀察蛇的動靜,之后這條蛇鉆進草叢消失。這是他在短短一個月內,發現的第二條大蛇。
青島地區有10種蛇類,長島蝮蛇和短尾蝮蛇是常見毒蛇。早在今年7月上旬之前,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就收治蛇咬者60余人,高于去年同期。入秋后,更是類蛇活躍期。尤其進山市民或驢友,務必格外小心。
清晨,大蛇與護林員眼對眼
早晨5點起床,已經成了林場這名職工的習慣。
“絕大部分時間住在林場。”這名職工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這天早上起床后,他照例沿著林場的一段水泥路,向山上的一片森林行走。剛走了不到10分鐘,就聽到路邊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
“常年看護林場的我們,對聲音往往比較警覺。”這名職工說,“聽到鳥叫,我們就知道什么鳥;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基本判斷可能是蛇。”
此時的他趕忙停下腳步,環顧了一下路邊,突然發現一條大蛇就在自己身邊不遠處。
“有一米半長,蛇的中間部位有成人手腕般粗。”他說,“當時并沒有感覺吃驚,因為在林場遇見蛇不是罕見的事。”
見到這條大蛇后,他就站在不遠處觀察這條蛇的動靜。此時,可能這條大蛇也發現了不遠處的人,就在路邊安靜對視了好一陣子。過了三四分鐘后,這條蛇才拖著沉重的身子鉆進了草叢。
林場大蛇與護林員對視了好一陣子
少雨干旱,蛇活動頻繁
“從表象看,這是一條赤峰錦蛇。”他說,這是一種無毒蛇,最長的2米左右。這種蛇在這一林場時常發現。
赤峰錦蛇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湖北等地;朝鮮、西伯利亞也有分布。赤峰錦蛇以鼠類為食,亦吃鳥類和鳥卵。7~8月產卵,孵化期41~51天。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2023年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這是一個月內,我在林場發現的第二條大蛇。”這名職工說,之前在巡護山林過程中發現了一條比這個更粗更長的蛇,但當時那條蛇時中午被發現的,逃竄的速度很快。
在林場另一名職工的印象里,今年比往年炎熱少雨的夏季,蛇類活動格外頻繁。
“往年巡山能見到蛇,但相對少,今年時常發現。”他說,“我們的宿舍就在山林下,宿舍旁邊就經常見到蛇。”
在這個林場,赤峰錦蛇不是唯一的蛇種。
“這個林場的山上,至少發現了5種蛇,分別是無毒的赤峰錦蛇、赤鏈蛇。同時還發現了黑眉腹蛇、尖吻蝮等三種有毒蛇。”他說,“發現過最長的蛇有兩米多長。”
進山可帶竹竿“打草驚蛇”
在這名職工的記憶里,早些年林場曾有兩名職工巡山過程中被蛇咬傷,之后迅速送往青島市區醫院注射抗毒血清。
今年7月上旬,青島一女子在田間勞作時被蛇咬傷,隨后被送到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進行治療。而在這名女子被蛇咬之前的數個月里,八醫就收治蛇咬者60余人,高于去年同期。
2024年6月,青島一名男子在山上被毒蛇咬傷頭部,很快出現惡心、憋氣伴有呼吸急促,意識欠清、渾身濕冷的癥狀,隨后被送醫治療。
相關調查顯示,青島地區有10種左右蛇類,長島蝮蛇和短尾蝮蛇是常見毒蛇,這些毒蛇主要分布在嶗山、浮山、大小珠山及即墨沿海地帶的山林中。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有了被蛇咬傷的經歷后,林場總結出了一條經驗:上山時手里帶著一根竹竿專門放在手中,敲打路前的草木,以驚擾蛇類逃跑,為人讓路。
這名職工說,進山之前避免被蛇咬,除了手里拿根棍子“打草驚蛇”外,穿著長袖長褲、高幫登山鞋,避開蛇類主要活躍區域,都是有效的防蛇辦法。一旦被蛇咬傷,盡量記住蛇的花紋、顏色、頭部形狀等特征,用清水沖洗傷口,禁止用嘴吸吮或冰敷,撥打急救電話或盡快下山就醫,移動時避免傷肢劇烈活動。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