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基金份額拆分產品數超去年全年,專家提示警惕“低價幻覺”
近期,多只公募基金宣布將進行份額拆分。今年以來,已完成份額拆分和待拆分的基金合計已有12只,涉及有色、人工智能、創新藥等結構性熱點板塊。受訪專家指出,在相關板塊估值處于相對高位背景下,為避免對部分“小白”投資者造成“低價幻覺”,建議基金公司加強投資者教育,重點分析基金所投行業的景氣度、估值水平及長期前景。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凈值變化,優先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匹配的板塊,警惕短期炒作,避免盲目追高。
年內已有9只基金完成份額拆分
8月5日,華寶基金發布公告稱,決定對旗下華寶標普中國A股紅利機會ETF實施基金份額拆分,并調整最小申購、贖回單位。本次拆分比例為1:2,即每1份基金份額拆為2份。份額拆分權益登記日為2025年8月8日,份額拆分除權日為2025年8月11日。基金份額拆分后自2025年8月11日起,該基金最小申購、贖回單位由50萬份調整為100萬份。
央廣財經記者注意到,華寶基金同日還披露了華寶國證通用航空產業ETF的份額拆分安排。在此之前,華寶基金年內已對旗下6只產品進行份額拆分。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8月8日收盤,今年以來已完成份額拆分的公募基金共有9只,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其中,華寶基金6只,廣發基金2只,博時基金1只,主要涉及有色、銀行、人工智能、創新藥等板塊。此外,目前還有3只基金等待拆分。
從價格水平來看,上述基金的凈值均高于1元。其中,已完成拆分的產品中,華寶中證銀行ETF拆分前凈值最高,為1.7779元;待拆分產品中,銀華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凈值最高,最新收盤價為1.8640元。
什么是基金份額拆分?簡單來說,基金份額拆分就是在不改變基金總資產價值的前提下,將現有的基金份額“拆細”。也即是增加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數量,同時按比例降低每份基金的凈值(單位價格),使總資產價值保持不變。
“基金份額拆分往往發生在基金表現較好、凈值持續攀升的背景下,高凈值可能抑制新資金流入,因此管理人選擇拆分以維持產品吸引力。”橘淶金服總經理王文清對央廣財經記者表示,當基金單位凈值較高時,部分投資者可能因心理或資金門檻望而卻步。通過份額拆分(如1份拆為2份),基金凈值相應降低,使投資者更容易“買入”。
王文清表示,基金份額拆分主要會產生以下幾方面影響:“基金單位凈值下降,降低投資門檻,使小額資金投資者更容易參與;市場活躍度提升(尤其對場內基金),較低凈值可能吸引更多交易者,提升換手率;心理感知變化,投資者可能因‘低價’產生買入沖動與投資意愿。實際上基金份額拆分對產品吸引力與短期規模有一定利好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短期銷售,有助于擴大短期規模。”
避免陷入“低價等于安全”的認知誤區
在公告中,上述基金管理人均提示稱,基金份額拆分后,基金份額總額與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額數額將發生調整,但調整后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額占比不發生變化。同時,基金份額拆分導致基金份額凈值變化,但不會改變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也不會降低基金投資的風險或提高基金投資的預期收益。
對此,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基金份額拆分不改變風險收益特征,但會增加流通份額、降低門檻,間接提升市場活躍度。短期資金涌入可能增加基金經理調倉壓力,需警惕流動性錯配風險。拆分雖為中性操作,但投資者需清醒認知單價降低不等于風險降低。投資者需結合基金底層資產質量、行業前景綜合判斷,避免陷入“低價等于安全”的認知誤區。
王文清提到,在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期間,作為基金公司的營銷創新之舉,基金份額拆分形成了行業內的浪潮。當時不少投資者將凈值高低與基金優劣直接掛鉤,認為5元的基金“太貴”而1元的基金“劃算”。部分基金公司針對投資者這一錯誤認知對績優高凈值基金進行份額拆分啟動二次營銷,從而達到增加管理規模的目標。而在2007年市場高位拆分的部分基金,因后續市場調整凈值普遍大幅回撤,遭遇巨額贖回,基金份額拆分也被質疑為“數字游戲”。
他進一步表示,如今,基金業的資產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相比多年前基金份額拆分的營銷策略,ETF的基金份額拆分更近似于股票投資中的“拆股”概念,拆分后增加流動性,對場內因交易而形成的價格有一定促進作用。
央廣財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持續回暖,上證指數近期重返3600點后已連續多日收于這一重要關口上方。上述已拆分或待拆分的基金,也多集中在結構性熱點板塊,年內漲幅顯著,部分基金單位凈值已漲至1.8元左右。這一輪基金份額拆分是否也會對新投資者造成“誤導”?
王文清表示,從行業分布來看,當前的拆分熱潮帶有鮮明的結構性行情特征,相關板塊估值處于相對高位。在此背景下進行份額拆分,可能讓部分“小白”投資者產生“低價幻覺”,誤以為凈值降低等于“打折促銷”,從而忽視板塊本身已處高位的風險,建議基金公司加強投資者教育,重點分析基金所投行業的景氣度、估值水平及長期前景,并對累計凈值、單位凈值、產品風險等加強介紹。
對于投資者而言,田利輝建議,需要理性看待凈值變化,優先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匹配的板塊,要警惕短期炒作,避免盲目追高,同時分散配置,不將單一板塊基金視為“便宜貨”。“歷史教訓警示,市場短期看情緒,長期看價值。投資者需穿透表象,回歸基本面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