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暑假實習季,警惕付費實習“陷阱”
海報新聞評論員 朱延魯
當前正值暑假期間,也是大學生們就業實習的旺季。據新京報等媒體報道,在大學生實習的供需關系中,除了正常的實習對接外,一些損害大學生權益的亂象也在滋生蔓延,付費實習的“陷阱”就是其中之一。
從相關的報道來看,部分中介機構打著“內部推薦”“保錄取”的幌子,將實習機會特別是名企大廠的實習機會明碼標價,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甚至數萬元,通過各種話術與套路誘導學生們“上車”“買單”,但這些收了費的中介很多時候并不能為學生們提供承諾的實習機會,讓學生遭受時間與金錢雙重損失的同時,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
對大學生們來講,實習是從校園到職場的“緩沖帶”。通過實習,不僅可以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實踐,并在現實場景中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邏輯;而且實習的過程也是熟悉職場規則與社會協作模式的過程,在與同事們的溝通交流中、在具體工作任務的執行中,實習同學也能夠學會更好地平衡個人訴求與團隊目標,學會更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與本領。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與挑戰,還能提升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這對其今后的求職、就業、成長都有幫助。
不可否認,與常規崗位的實習機會相比,名企大廠的實習更具優勢,也更有吸引力,同樣,競爭也更加激烈。這也是中介機構以名企實習機會當幌子設“陷阱”的主要原因。畢竟,這些大企業不僅擁有更加優質的儲備資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更加規范的工作流程,而且能夠為實習的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行業前沿技術與項目的機會,甚至有可能讓他們參與到相關的任務鏈條中,使其在專業的團隊協作中得到更好地學習與鍛煉。除此之外,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很多時候,擁有名企大廠的實習經歷也是“加分項”,甚至成為求職者能力的“隱形認證”。
當然,與這些優勢相對應,名企大廠在實習人才的選拔上往往更加注重公平與規范,以此來確保篩選出來的人才真正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那些中介鼓吹的所謂“付費內推”“保錄取”本質上是與名企選人的邏輯相背離的,是經不起推敲的謊言。之所以有部分學生上當甚至受騙,說到底,是沒有認清名企選人的核心邏輯。再加上中介各種迷惑性的話術、隱蔽復雜的套路,以及學生自身的求職焦慮和僥幸心理,也都增加了其掉進“陷阱”的風險。
因此,要想避免大學生們在付費實習的“陷阱”中受到傷害,推動實習供需規范有序發展,首先應當強化對大學生特別是畢業年級大學生的風險教育,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摒棄僥幸心理和“走捷徑”心態。同時,也應當加強監管,對那些進行虛假宣傳、違規兜售實習機會的中介機構依法嚴懲。更為關鍵的是,社會各界應當攜手為大學生們提供更多高質量、多元化的實習機會,從根源上緩解他們的“實習焦慮”,這也是徹底杜絕付費實習“陷阱”的長遠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