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臨沂、日照三地共同打造智能農機裝備集群 “創新的過程,也是產業協同的過程”
夜色將近,山東臨沂臨沭縣的一處試驗田里,傳來陣陣低沉的轟鳴。一輛植保農機,正越過田壟,緩緩駛入玉米地。這是山東華盛中天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測試的全自動植保農機。
“相比老式植保農機,這款農機的農藥利用率提高了30%以上,同樣的病蟲害防治效果,農藥使用量能減少20%。”公司農技人員劉遠見介紹,用更少的藥實現更好的效果,關鍵靠科技創新,“創新的過程,也是產業協同的過程。”
如何“協同”?龍頭企業帶著鏈上企業一起成長。以該款全自動植保農機的藥箱為例,這一關鍵零部件由臨沂企業中泰園林機械有限公司供應。起初,藥箱與植保農機的連接部位總是無法精準對接,農機手操作起來費時費力。
“作為龍頭企業,面對集群內上游供應企業的生產難題,當然不能坐視不管。”華盛中天研發人員劉向峰介紹,他們組建一支技術支持團隊,材料專家、結構工程師和工藝設計師直接進到中泰園林生產車間,協作攻關。
經過半年多努力,快裝快卸結構成功下線。“連接得牢固又緊密,換藥箱時間從原來的5分鐘縮短至1分鐘以內。”劉向峰說。
新款藥箱得到市場認可,中泰園林的訂單紛至沓來,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產能提升了50%,年銷售收入從合作前的幾千萬元增長至上億元。龍頭帶動,臨沂聚集起100多家植保農機裝備的整機和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放眼山東半島腹地,臨沂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只是“濰臨日智能農機裝備集群”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擁有超千億元產值的智能農機裝備集群。
從地形上看,濰坊、臨沂、日照三地,山地丘陵、沿海灘涂等地理條件多樣,為發展農機裝備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三地農機龍頭企業共同出資注冊成立山東合創農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去年11月,“濰臨日智能農機裝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2024年,該集群產值達1264億元,占全國農機行業的1/4,產業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三地如何共同打造一個產業集群?
因地制宜,借位發展。濰坊以濰柴雷沃為龍頭,發展以大田為主的農機裝備;臨沂以華盛中天為龍頭,發展植保農機裝備;日照丘陵地形較多,以山東五征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聚焦丘陵山地農機設施。
龍頭帶動,協同成長。雷沃谷神的一款聯合收割機在生產過程中,用的凹板由傳統的6片提升到20片,材質由鑄鐵改為塑料,上游供應商生產能力一時達不到要求。濰柴雷沃派出科研團隊到企業指導,最終實現新型凹板量產,也幫助該企業實現產品革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更新產品,提升自身競爭力。
政府搭臺,開拓市場。今年以來,三地政府開展20多次“遍訪企業”“我為企業找訂單”等專項行動,通過產業鏈路演、專題洽談等多種方式,促成集群內企業供需對接和協作配套。龍頭企業也紛紛帶動集群內企業抱團出海。濰柴雷沃海外業務已拓展至約120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其拖拉機出口的市場份額達33.8%。目前,集群內企業農機產品出口約130個國家和地區,拖拉機、農用運輸車等產品出口量位居全國前列。
“我們將持續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集群內大中小、上下游、產學研緊密協作,加快向世界級產業集群邁進。”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茂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