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比吃肉更有營養?“濃縮”的真不一定是精華
很多人覺得喝湯比直接吃食材有營養,煲湯時食材的精華都溶解到湯里了,所以湯比肉更有營養。
流言分析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
湯雖然好喝,但并不代表它很有營養。肉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主要營養素仍保留在固體肉中,湯里溶解的只是少量蛋白質,還有脂肪。長時間燉煮后,湯中僅含微量營養,無法替代肉的營養價值。想要獲得更好的營養,應該直接吃湯里的肉菜等食材+少量喝湯。
直觀比一比,
湯里、食材里各有什么營養?
我們可以直觀地比一比湯和食材中各有哪些營養成分,含量大體是多少,就可以很清晰地看懂為何“只喝湯營養遠不如直接吃湯里的食材”。
我們以雞湯為例。
在《中國食物營養成分表》(第六版)中,有明確數據展示了瓦罐雞湯和湯中雞肉的營養成分對比,如下表所示[1]。
可以看出,雞湯雖熱量不高,但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含量高達 95% 以上。雞湯的蛋白質含量僅 1.3 克/100 克,而湯中雞肉蛋白質含量是其 16 倍!再看礦物質含量,雖然雞肉和雞湯都不是高鈣食物,但湯中鈣含量僅有肉中鈣含量的 1/8;鐵含量則僅有肉中 1/6,可以說湯的營養遠不及肉。
相反,湯中鈉含量倒是比肉中高出 1/4,脂肪雖然低于肉,但也有 2.4 克/100 克。這還是相對清淡的瓦罐雞湯,如果是提前將熬湯的食材用油煎炒過,熬出顏色更奶白、脂肪乳化更徹底的湯,則脂肪含量更高。
不容忽略的還有湯中的嘌呤含量,由于嘌呤可溶于水,煲湯過程中,肉類食材中嘌呤會大量溶解于湯中(菌菇類菜湯嘌呤含量也不低),而且會隨著熬煮時間延長不斷增加[2],痛風和高尿酸患者尤其要警惕,最好是少喝、不喝。
其他肉湯也有類似情況。陸路等研究者對烏雞、排骨、老母雞、豬蹄湯的總蛋白質、粗脂肪、總固形物和相對分子質量分布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煲湯僅能溶出 7.80%~22.98% 的蛋白質,不方便吸收。研究者指出,湯中雖有一定量的營養物質,但僅靠喝湯不能攝取足量、優質的營養[3]。
有些朋友指出,蔬菜湯會不會不一樣?
蔬菜湯的食材通常以菌菇、綠葉菜、蘿卜等蔬菜以及玉米、土豆等雜糧為主。蔬菜和雜糧所提供的膳食纖維很難溶于水,而維生素 C 等水溶性維生素、花青素等植物化學物質以及少量礦物質雖然能部分溶解在湯中,可長時間高溫加熱會破壞一部分怕熱的維生素和植物化學物質,最終湯中含量也不高。
有些朋友認為,多喝大骨頭湯能補鈣,這也是個誤區。骨頭中的鈣極難溶于水。有實驗發現,即便熬上幾個小時、用高壓鍋熬、甚至加上醋熬,湯中的鈣也才 5 毫克/100 克左右[4],要知道,牛奶的鈣含量可是超過 100 毫克/100 克的。
總得來看,無論肉湯、還是菜湯,雖然味道鮮美,但其中營養成分都低于食材。
為什么大家認為喝湯
比吃湯里的食材好?
既然湯的營養遠不如煲湯的食材,為什么大家長久以來會認為喝湯比吃湯里的食材更好呢?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湯更“好喝”,這里的好喝首先是指味道鮮美。熬湯的過程中,肉類會向湯中釋放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呈味氨基酸,一些蔬菜也自帶這些呈味氨基酸,如菌菇、海帶、豆腐等。這些氨基酸和食鹽結合后會形成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成分)、天冬氨酸鈉等鮮味物質;再加上湯里溶解的脂肪帶來的油潤感和香味,以及煲湯時加入的各種辛香味調料,都能帶給人們愉悅的嗅覺、味覺享受。
其次,好喝還指更“容易”喝。對于一些牙口不好、不愛咀嚼的人來說,喝湯更加輕松省力。溫熱的湯喝下去也會讓胃腸道舒服,幫助人們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增進食欲。相比湯里的食材,湯也更容易消化吸收,這主要是因為其成分以水為主,營養物質含量低。
另一個讓大家喜愛喝湯的原因是,喝湯看似攝入的熱量較少。從數據對比看,湯的熱量的確低于食材,但一些奶白湯的脂肪含量并不低(比如重油煎過的魚煲的湯),而且,萬一喝湯后食欲大開,吃下更多食物,那攝入的總熱量并不一定少。
傳統觀念的加持也是大家認為湯更營養的因素之一。但過去人們生活條件差,很難每天都吃到營養豐富的蛋奶肉魚豆等食物,偶爾喝一次肉湯,自然會認為是“珍貴”的食物。如今的我們,更應該結合自己的飲食結構來合理選擇。
正確喝湯
下面這些技巧要記牢
說了這么多,愛喝湯的朋友也別誤以為以后不能喝湯了。只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我們仍然可以放心、健康地享受湯。
如果你尿酸不高、胃腸道功能也正常,喝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喝湯要吃食材,且以食材為主
這樣不僅可以獲得食材中的更多營養,還不會因為喝太多湯攝入大量食鹽和脂肪,或者因為喝湯太占肚子而影響吃更有營養的食物,這一點對于生長發育期的小朋友尤其重要。
2、少喝奶白湯、重口味湯
我們常見的奶白湯之所以呈現乳白色,主要是由于食材中大量脂肪、膠原蛋白(非優質蛋白)等物質在高溫熬煮下形成的油脂微粒,這些顆粒在光線下呈現出的乳白色的視覺效果。一些重鹽、重油重辣的湯(如火鍋湯)也要盡量避免,這些湯鈉含量、脂肪含量、嘌呤含量都高,喝太多容易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實在要喝,也要撇去浮油,適當加點清水稀釋后再喝。
3、喝湯也要會搭配
想要喝湯喝得更健康,就要優選清淡的、食材類型豐富、營養全面的湯。
特別推薦有肉有菜的清湯,如肉丸冬瓜青菜湯、玉米排骨菌菇湯、菌菇豆腐魚湯、海鮮什錦蔬菜湯等,這類湯品中肉類、豆類提供了優質蛋白,蔬菜菌菇提供了膳食纖維等,只要做得低鹽清淡,營養還是不錯的。這樣的湯可湯可菜,加點雜糧飯、玉米、薯類等就是簡單又營養合理的一餐。
如果你尿酸高或者已經發展為痛風,那就盡量少喝或不喝湯,尤其是肉湯。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攝入湯中的嘌呤。
不過,有一類湯適合高尿酸患者,那就是用谷物熬的湯。糧食谷物總體屬于低嘌呤食物,粗糧的嘌呤稍高于細糧,但仍然在高尿酸患者可以安全食用的范疇。用糧食熬出的湯不僅嘌呤低,還能溶解一部分礦物質和 B 族維生素,對于尿酸代謝有一定幫助。像米湯、小米湯,高尿酸患者都可以喝。
喝湯滋補、喝湯養胃,都是我國傳統飲食觀念。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在了解其背后營養原理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正確搭配食材來煲湯,讓清淡有營養的湯水給夏季補水、為健康加分!
照“謠”鏡
“喝湯比吃肉更有營養”這類謠言往往披著傳統飲食文化的外衣,利用人們對“精華”“濃縮”等概念的樸素認知進行傳播。其典型特點是夸大特定烹飪方式(如長時間燉煮)對營養轉移的作用,忽視現代營養學對營養素存在形式的分析,且常伴隨“祖傳秘方”等情感化表述。這類說法多通過親友間口口相傳,缺乏科學驗證卻因情感聯結而難以糾正。
參考文獻
[1]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第6版/第一冊)[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8.
[2]榮勝忠,鄒立娜,王國棟等. 涮火鍋過程中肉、蝦和湯中嘌呤含量變化研究[J]. 衛生研究, 2012(06):141-143.
[3]陸路,金振濤,馬勇,蔡木易.中華傳統肉食煲湯的基本營養成分[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0,36(1):187-190.
[4]趙釗,鈔虹,吉愛國.烹制骨湯中鈣等礦物質含量的測定及營養評價 [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1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