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信中讀悟英雄氣
棠梨花映白楊樹,聽風聽雨過清明。今天是清明節,是祭奠故人、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緬懷英烈、山河同念的日子。
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不由讓人想起這樣一封信。這封信,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5年9月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深情誦讀——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這是抗日英雄趙一曼英勇就義前的絕筆信,是一位母親對自己7歲孩子最后的叮嚀,也是一位戰士獻給萬里山河的滿腔真情。
革命烈士的家書,總書記總是讀了再讀,念茲在茲。
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親自修改福州歷史名人塑像建設方案,其中首批人物塑像方案中就有林覺民寫《與妻書》的形象;
在湖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講述起湖南籍烈士夏明翰身陷獄中所寫的“堅持革命繼吾志,誓將真理傳人寰”的家書……
一封封信箋穿越烽火歲月,有些不過寥寥數語,總書記卻高度重視,因為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時代的見證,更是共產黨人精神的銘刻、信仰的承載。
和平年代,生死考驗少了,但各種考驗無處不在。
“本立而道生”。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會生出強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會迸發出無窮的進取力和突破力。
習近平總書記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一次次重溫紅色家書,正是將其作為“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每一回翻開這些“教材”,讀之誦之、思之念之,就是在進行一場精神的洗禮、一次初心的叩問。
尺牘傳情,箋書言志。書信,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同人民群眾交流的重要方式。總書記的信件常會談到英雄烈士,字里行間充盈著英雄之氣。
人們忘不了這封信中飽含的溫暖——
以生命為燭,照亮平安之路;以熱血鑄盾,護佑山河安寧。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公安系統近2萬名民警因公犧牲。
“以英雄的父輩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刻苦學習訓練”。2023年第十個烈士紀念日前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8名在讀英烈子女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同信一起傳遞的,是對英雄烈士的銘記與尊崇,對英烈家屬的關心與關懷。
人們忘不了這封信中沉甸甸的囑托——
1965年,面對埋排雷訓練中突如其來的意外,英雄王杰用生命踐行了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
2019年1月,同“王杰班”戰士座談交流一年多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寫來回信,鼓勵大家“努力做新時代的好戰士”。殷殷囑托,引領推動“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人們忘不了這封信中蘊含的期許——
1933年,陜西照金創建了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由此成為西北革命的搖籃。幾十年后,這里的孩子以班為連,聆聽著軍號上課,扎根紅色熱土成長。
“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2018年5月,一封給陜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孩子們的回信從中南海跨山越河而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指明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指引我們將“走向何方”的前程方向。
清明,是緬懷過往的時刻,更是踏春而行的時節。
新的長征路上,還有不少“婁山關”“臘子口”。“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以信傳情抒志,引領社會厚植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思想根基,讓新時代成為奮斗者的時代,讓每個人都擁有成為“自己的英雄”的舞臺。
前行是最好的銘記。我們在神州大地上寫就的時代新篇,就是給萬千英烈最動人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