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丨網紅博流量,絕不能無底線
近年來,以拍客、網紅等為代表的自媒體,無底線追逐流量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前有“大衣哥”被堵家門,后有“拉面哥”被堵攤位,更讓人所不齒的是,許多網紅竟用河南洪災作噱頭,擁入災區“蹭流量”:將災區當成作秀的秀場,為了直播占據生命通道,甚至偷走救援隊的救生艇去拍視頻。如今,這些人又將目光瞄向了14歲的東京奧運會女子10米臺跳水冠軍全紅嬋,以“打卡奧運冠軍老家”為由,來到全紅嬋湛江的家門外晝夜直播。短短兩天時間,至少聚集了兩千人,將全紅嬋家人原本平靜的生活攪得一團糟。對此現象,全社會既該譴責,也該反思——是誰制造了這些流量“吸血鬼”,該如何凈化當下的視頻網絡空間?
對網絡直播,不能只管內容不管行業
□特約評論員 王可鋒
與線上叫車等新興行業相似,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先驅者創業,使得直播行業興起;直播行業的良好發展吸引眾多投資者以及競爭者進入;各平臺開展價格大戰,高價拉攏知名主播,低價拉攏粉絲和觀眾;優勝劣汰,無法承受價格大戰帶來損失的平臺選擇退出。直播行業被少數平臺把控,形成寡頭壟斷。
如今,國內直播行業處于第三階段,是平臺觀眾和主播獲利最多的階段。所以網紅直播行業加速進化,近期我們看到了娛樂圈、網紅圈的各種亂象,某玩弄女性的明星受到法律制裁,成為行業重新洗牌的一個切入點。
從大衣哥到拉面哥,一直到我們的奧運冠軍,一直有人以這些熱點在蹭熱度,蹭熱度本身是一種營利行為,是想借此為自己引流,從而獲取更多收益。我國目前的網紅主播行業沒有主管部門,我們的相關部門只管內容不管行業。在這種無監管的情況下,如在洪災中搶救生艇等各種蹭熱度,無底線事件頻發。
以前我們只能通過門戶網站的報道了解新聞事件,如今變成了人人都可以是記者,人人都可以是主播,可隨意播送沒有經過驗證信息的現狀。大量自媒體的涌現,沖擊了我們的傳統媒體。所以,我們的相關部門應該好好考慮如何整合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使兩者之間達成一個良性循環,營造傳媒健康生態。
此外,我們看到,自媒體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一種行業,從帶貨主播、娛樂主播到純粹的信息發布,都是快速、沒有規律的,無底線野蠻生長,只是以狂沖熱度和營利為目的。所以,在行業自律方面,應盡快成立行業協會,明確主管單位,一旦出現不良藝人,就要把他們驅逐出圈,另一方面則要把控不良賬號的封殺、流量的限制等。
達成行業自律,還要把大型平臺公司納入監管,如抖音、快手、斗魚等,同時,防止平臺的壟斷化,比如阿里事件所反映出的問題,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形成網絡直播的良好氛圍。
要堅決打擊無底線蹭熱度的現象,比如從奧運冠軍到邊境石碑的拍照的視頻應直接拉入黑名單。還有對公眾名人如奧運冠軍、公益代表、烈士等特殊人群,行業協會應該用更有力的手段去保護他們,抵制無底線的蹭熱度。形成一個真正的規范,讓野蠻生長的主播、網絡達人對相關法律和規則有所敬畏和重視,對自己播報的事件負責。
(作者為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府政務督查社會監督員,青島國際青年創客基地主任)
蹭的是流量,丟的是正能量
□特約評論員 于靜
正是三伏天,暑熱難熬,于是空調開放的商場里面多了“蹭涼”一族。蹭涼這種行為本身無傷大雅,但是因為個別蹭涼者拿自己不當外人,蹭著蹭著就把文明和素質拋在了腦后,屢屢引發批評之聲。
換一個場景,如果是普通的住家戶,天天都有一群來歷不明的人擁進家門,擠作一團,嘰嘰喳喳,人家吃飯的時候他們不走,人家想睡覺的時候他們不散,夜以繼日,吵鬧不休,這日子還有法過嗎?
這些人可不是跑來蹭涼的,他們腦門子上都寫著同樣三個字:蹭流量。
從大衣哥到拉面哥,從流浪大師到奧運冠軍,哪里有流量他們到哪里去,誰身上有流量他們去蹭誰,一擁而上,丑態百出,圍追堵截,毫無底線。
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東拉面哥家門口的盛況了。自從拉面哥走紅后,各路主播拍客紛紛殺到,拉面哥所在的村莊停滿了全國各地牌照的汽車,他家門前天天有人獻歌獻舞,拿著手機搞直播。這當中很多人不是來拍兩段視頻就走,他們白天堵在拉面哥家門口,晚上就睡在車里或者帳篷里,那架勢不把拉面哥身上的流量榨干是不會罷休的。什么社會公德,什么個人隱私,在這些人眼里都一文不值,他們目標明確,行動一致,只要嗅到了流量的味道,身上的興奮點就會被瞬間激發,然后開足馬力一蹭到底。
最近他們又盯上了奧運會跳水冠軍全紅嬋,同樣的套路,同樣的瘋狂。全紅嬋還沒回國,她的老家已經成了“打卡勝地”。這些人拿著手機,架起直播設備,拍不到奧運冠軍就去堵她的家人,堵不到她的家人就在房前屋后亂轉,看到什么都是一通猛拍,一頓胡扯:老鐵們,快看,這就是奧運會冠軍家門口的大樹,哇塞,好大一棵樹!
無聊不無聊?是不是吃飽了撐的?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流量可以變現,流量就是金錢,追求收益追最大化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凡事過猶不及,這類毫無底線的蹭流量行為,這些丑態百出的蹭流量者,為了一己私利,聞風而動,如蟻而聚,嚴重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攪得四鄰不安。甚至有些人為了蹭流量跑到災難現場作秀,堵塞寶貴的救援通道,這就不能用鬧劇來形容了。
恕我直言,從這些蹭流量的人身上,我真的看不到一絲絲的正能量。
(作者為作家、時評人,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
監管主播們的流量生意,不能僅靠平臺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微博初興的時候,有句話叫“圍觀改變中國”。個人表達加之移動互聯的病毒式傳播,挑戰了傳統媒體傳受關系所形成的現實權利。很多事件,尋求現實權利的解決路徑,經常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但如果經由當事人的“直播”,引發網民“圍觀”,一旦形成公共事件,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往往能獲得超預期的效果。比如近日某互聯網大廠的“陪酒事件”,在公司內部尋求解決所遇到的無力感與在網絡上獲得的支持力量相比,堪稱霄壤之別。這就是基于網絡“直播”進行“圍觀”的力量。
“圍觀”與經濟相聯系的“直播”,現在已經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熱點新聞事件人物直播帶貨,草根網紅打卡四方,主播們的流量生意風生水起,熱熱鬧鬧。直播本身沒錯,但是,任何行為都會有其正負兩方面的效應。如果“圍觀”僅僅追求“流量”特別是“現金流”,那這種直播就會朝著負面的方向發展。我似乎記得,山東大衣哥村里一直無比熱鬧,有“主播”為了跟他合影,各種鬧劇頻頻出現,致使大衣哥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響。
現在,又輪到了奧運冠軍全紅嬋。全紅嬋的故事,對于很多“直播人”來說,又成了一個新的題材和熱點,“年齡最小”“水花消失術”……一系列標簽貼到了她的身上。于是,她家又成了新的打卡地。巨大的流量似乎意味著巨大的利益,“主播”“網紅”一邊直播一邊帶貨,嚴重影響了全紅嬋家人的正常生活。據媒體報道,一天至少有2000人去她家打卡,有人到了晚上9點還在冒雨直播,大聲吆喝……
面對這些狀況,流量平臺要監管,此類視頻不推薦不展示,直接下架。但是,只靠平臺監管是遠遠不夠的,面對海量的視頻數據,直播平臺能管得過來嗎?所以,要多管齊下,從源頭抓起,從個人自身做起。只有每一個人對網絡環境的維護,才會使得正常的“圍觀”“直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否則,只可能會毀掉“直播”這個行業。
不要認為雪崩的時候,沒有自己這片雪花的責任。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
互動留言
@沉墨 Gary:
不要去打擾人家了,真的想去關心,還有很多貧困家庭可以去關心,只有拿了冠軍后,你才去關心?
@Mina艷艷:
主播們,希望咱們傳遞正能量、進行社會宣傳時,有時真的要考量一下自己的做法有沒有超出邊界、有沒有給別人生活帶來干擾,不要把做好事變成做壞事了。像鄭州防洪現場,有媒體反映很多主播為了流量,嚴重影響救援車輛的通行,阻礙救援工作的開展。
@曼徹斯特頌:
奧運冠軍不能等同于娛樂圈的明星,他們參加的是競技體育比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觀眾只看到聚光燈下的榮譽,忽視了運動員在幕后的艱苦努力,加上現在社交媒體活躍度傳播度讓網絡上竄出了各式各樣的網紅,這給運動員本身和其家庭反而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原本本身平靜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不得已出鏡來處理這一切,表面看似光鮮,實則辦成了壞事。我覺得對于運動員,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情是默默關注,為他們加油打勁,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訓練中,更不要去打擾他們的生活。有的時候做一位無聲的觀眾,也是一個好的尊重他人的選擇。
@Nico:
如果全紅嬋沒有得金,而是拿了銀,還會有這么多關注嗎?大家還會這樣去幫助她肯定她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每個參會的奧運健兒都是國之驕傲,他們付出了很多,希望社會能夠辯證地看待每個運動員的辛苦付出。
話題征集
聚焦一周新聞熱點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評述,百家爭鳴,激濁揚清。親愛的讀者,歡迎您參與“評論區”的話題討論,無論是微言片語還是長篇大論,我們都期待您來一吐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