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飄出薄家口
薄家口村村民正在育苗大棚里查看茶苗長勢。(資料圖片)
北緯35°海岸邊,山東日照曾是茶葉生長的“禁區”。如今,這里變成了“世界三大海岸綠茶城市”之一。日照綠茶目前已經成為山東省日照市規模最大、基礎最好的農業特色產業。
作為日照綠茶核心產區,嵐山區巨峰鎮薄家口村這個曾經閉塞的鄉村走到了市場前沿,一個普通的農業村成為鄉村全面振興“尖子生”。在這里,每年鮮葉、干茶交易總額逾2億元。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等品類一應俱全。茶產業鏈串起一戶戶家庭,帶出一批批企業,續寫著“南茶北引”的精彩篇章。
從創業到創品牌
薄家口村的一天,從凌晨4點開始。夜幕尚未退去,鋼結構大棚下的鮮葉交易市場上已經擠滿了熙熙攘攘的茶人。一拐進薄家口的村道,路口“日照綠茶第一村”的牌子格外顯眼,道路兩旁各種“茶業”的門頭鱗次櫛比,村后2400余畝茶園連綿起伏。這里是江北最大的鮮葉交易市場,攤位分列兩旁,不同規格的鮮葉碼成一座座“小山”。茶葉鮮葉香氣在四周彌漫,討價、還價聲會持續到傍晚。在鮮葉交易的旺季,這里一天的交易額就近100萬元,年交易額突破1億元。
“老板,看看我這個葉子能給什么價!”茶農范開平拎著剛采下來的幾斤鮮葉,走到收購攤位前詢價。“今天鮮葉的質量普遍好,你這個只能算一般,給你這個價。”老板邊說邊用手翻了翻葉子,然后兩只手比畫一個數。這不是范開平中意的價格。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她一連走了好幾個攤位,直到聽到了符合自己預期的價格才成交。范開平告訴記者,自己家里種了5畝茶園,因為管理精細,每年光賣鮮葉畝均收入近萬元。“我得快回去,趁天還早接著采,上午再來賣一波。”說著,她騎上電動車匆忙走了。
薄家口的茶香,浸潤著幾代人的足跡。78歲的村民薄子峰回憶,1966年,山東省開始從南方引種茶種、茶苗的“南茶北引”,并率先在嵐山區獲得成功,薄家口村的茶園也在那時出現。
從種糧大村轉向種茶村,大多數人不懂技術,更不會炒茶。薄子峰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個腦子活絡的村民覺得茶葉是個能掙錢的作物,于是積極參加了炒茶培訓,還曾到南方茶區去學習過。回來后將手藝一傳十、十傳百,種茶的村民越來越多。不久,曾經冷清的北嶺子井地帶迅速聚攏成熙熙攘攘的露天集市。后來市場搬到寬闊的鋼結構大棚下,周邊產茶村的鮮葉都在這里交易,旺季時攤位達400多個。
但是早期的種植、銷售多是家庭式的。清晨采回鮮葉,攤晾后用自家的鐵鍋炒制,然后將炒制的干茶帶到周邊,走村串巷吆喝著賣。
家庭式的生產費力又賣不上好價錢,村里人為此辦起了成規模的茶廠,村后有座山叫北垛山,茶廠就得名“北垛春”。這是薄家口乃至日照綠茶最早的茶葉品牌。“北垛春”迅速走出四鄰八鄉,走到了城市市場,有“名”有“姓”的茶不僅受市場信賴,價格也賣得高了。這讓薄家口人明白了,原來打造品牌是多么重要。找準突破口,在先行者的帶動下,一個個品牌創建起來。
1988年,薄家口村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00余畝。一直干木匠的村民袁從波從那時轉了行,在自己一畝七分的地上與茶結緣。隨著茶葉生意越做越大,2004年袁從波注冊了自己的茶廠,命名“御園春”。盡管起步不算早,但是靠著一股精細勁兒,袁從波做出了一番成績,也因茶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品牌化路線讓薄家口走進了高端市場。村子里大大小小的茶企50多家,標準化車間24個,年產干茶7.2萬斤,成為日照綠茶的重要產區。
從茶廠到互聯網
下午1點左右,在茶廠經營者薄軍文寬敞的車間里,攤晾了4個多小時的鮮葉達到了炒制標準。接下來,它們將進入殺青、揉捻、焙干、提香等一套固有的流程。傍晚,當天的第一批干茶出爐,在快遞公司截單前打包發走,次日抵達濟南、青島等城市的門店,不耽誤茶商們第二天開門營業。
從年齡上算,薄軍文算是薄家口第二代茶人。前些年,眼看著周圍茶產業越來越壯實,曾在村里操持殺豬刀、經營小超市的他,嗅到了茶市場的廣闊前景。2018年,他也辦起了茶廠。年輕人的腦子更加靈活,直播帶貨風氣漸濃的2021年,處于冬閑時節的薄軍文在辦公室里搭起直播間,把茶葉帶上了網。
薄軍文還記得第一天帶貨的場景。直播間里,他向零星進來的網友介紹日照綠茶,足足聊了3個多小時,一單也沒成交,嗓子還啞了。薄軍文不信,嗓子一好他又開始直播了。當年12月27日是他第二次直播,成交3單。“剛開始不知道怎么干,凈賠錢,但是互聯網是不能忽視的資源,所以我不能放棄。”薄軍文說。這幾年,薄軍文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直播竅門,直播賬號有了5萬余名粉絲,靠著誠信經營每年賣出綠茶近萬單,實現了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
晚飯后的時間,不僅屬于薄軍文,也屬于薄家口村的其他“網紅”們,其中不乏外地網紅看中產地優勢,專程住進薄家口村直播帶貨。當連片的茶園被夜幕籠罩,薄家口村的加工車間里依然燈火通明。炒茶師傅們正將攤晾后的鮮葉加緊炒制。天亮之前,這些剛出爐的新茶將被全部打包,在清晨乘上快遞公司的運輸車,而薄家口的一天又將開始新的忙碌。
從茶園到全業態
作為圍繞茶做文章的村莊,薄家口村引領著當地茶產業的走向。
2400畝茶園,滿足不了龐大的消費市場。位于干茶交易市場的日照茶倉,每天對鮮葉的消耗可達1000斤,年干茶銷售額近2000萬元。青年老板趙會會的思路很寬。近幾年,作為薄家口村具有代表性的茶企,她創立的日照茶倉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的茶園托管模式。“過去老一輩的茶人們努力打造品牌,現在我們要守住品牌價值,就要把好茶葉的品質關,這樣才能讓市場更廣闊。”趙會會說。
這一探索不僅有效保障了茶葉品質,也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模式。為了讓更多茶農受益,這個發源于薄家口村茶企的托管模式已經在巨峰鎮范圍內應用。該鎮依托茶香巨峰聯合社,整合了后山旺、后山北頭、費家官莊等7個村的近5000畝茶園。
今年,趙會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村內的“共享茶空間”上,這里是巨峰鎮商務茶旅路線的最后一站。大廳里陳列著多個茶葉品牌。上半年,某大型企業組織三批康養旅行團來到這里,還將持續開展此類活動。“茶葉品牌都是我們村自己的,擺在這供客戶挑選,這樣能讓更多村民共享茶旅市場。”趙會會說。
與趙會會的發展思路不同,袁從波這些年一直“釘”在傳統茶產業上。他認為:茶樹品種好,干茶就能賣更好的價。因此,提升茶葉品質不僅在種植管理上下功夫,還要在茶樹品種上動腦筋。袁從波研發成功無性系茶苗快繁技術,每年繁育無性系茶苗1000多萬株。環境適應性好,以及當年栽種當年采茶的優勢,讓該茶苗供不應求,不僅供應本地茶農,還賣到陜西、內蒙古、西藏等地。
近幾年,茶葉市場大浪淘沙,給薄家口帶來新的挑戰。茶企如雨后春筍,50多家大大小小的廠子各自為戰,“御園春”“日照茶倉”等品牌雖已打響,但如何攥指成拳,打造一個更響亮的、代表“江北綠茶第一村”的區域公共品牌,答案依然不明朗。袁從波認為,要提升薄家口茶的附加值,不能只停留在初加工,研發深加工產品、探索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業態,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薄軍文認為,電商資源的開拓,讓村里的茶走向全國各地,但在開拓市場的同時,大家要積極維護好薄家口的品牌形象。
面臨問題,薄家口村在提升發展格局上開始了新的探索。
去年,村里的白茶基地已經投產,補齊了薄家口村沒有白茶的短板。今年3月,薄家口鮮葉市場開始了升級改造,改造完成后占地規模擴大2倍,新建精品鮮葉區1處,鮮葉等次分級交易更為細化,在提升茶農賣茶便利度的同時,進一步滿足茶企、合作社、加工作坊對不同級別鮮葉的需求。該村黨支部書記邵志偉表示,2400畝茶園是經濟支柱,也是稀缺的風景。下一步村里會在茶旅融合方面多做文章,用好共享茶空間等一批基礎設施,不僅讓產品走出去,更讓游客走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