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成全世界免费高清观看,成全影视大全在线观看,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新聞周刊|一個冷門專業大學生的N種生存方案

2025-07-20 16:49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35205) 掃描到手機

如何優雅地打開一只蜂箱而不被蜜蜂蜇?

首先,開箱前你要確保身上無異味(例如香水味,濃郁的身體乳味);其次,你可以用蜂蠟搓一下即將用于開箱的工具以及手;最后,開箱時切記動作輕快迅速,不要站在蜂巢口——專業術語為“蜂路”上,為蜜蜂通行讓出通道。

這個答案來自一名云南農業大學蜂學專業大三在讀學生。她叫楊邦瑩,云南德宏人,今年22歲。3個月前,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這個與蜜蜂相關的問題后,她興致勃勃點開評論框,熟練地寫下了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開箱經驗。

沒人聽說過蜂學專業嗎?面對網友對她自報專業后的驚嘆,她習以為常,也覺得有趣。近兩年來,她活躍在社交平臺各個與蜜蜂相關帖子的評論區,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為陌生人做解釋和科普。

蜂學專業的確足夠冷門、小眾。據公開信息,目前全國僅兩所高等院校開設蜂學本科專業——福建農林大學和云南農業大學,每年招生規模約150人。

和很多調劑來的同學不同,最初,這個專業是楊邦瑩自己選的。經過3年的學習,她對蜂學的興致非但沒有消退,反而愈加濃厚。只是,隨著畢業進入倒計時,她要開始思考出路的問題了。

未來何去何從?在理想和現實的拉鋸中,她猶豫不決,甚至,“特別恐懼”。關于這個問題,除了自己,沒人能給出答案。

開箱時穿的防護服。(受訪者供圖)

天生動物愛好者

復盤最初選專業的過程,一些非理性因素發揮了作用。

2022年高考結束后,楊邦瑩發現自己的成績只夠上二本,失望至極,她不愿正視填報志愿這件事。眼看距離志愿確認截止日期越來越近,女兒遲遲不行動,媽媽著急了,威脅她,“如果你全權交給我選擇,我就給你報去偏遠地區讀書。”

她被媽媽的話嚇到了,報志愿這件事變成了倉促之下的緊迫任務。她這才開始認真思考:

首先不想出省;數學和物理學得不好要避開;對生命科學、自然生靈感興趣;云南農業大學正因一個叫丁習功的學生發布的短視頻火爆網絡……然后,她看到了蜂學專業這個選項,一下子有了目標。

她猜想興趣的源頭也許和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在云南,養蜂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她記得,小時候爸爸和姨父都在養蜂,用的是傳統的土蜂桶——將枯死的樹干,挖空樹芯制成。蜂桶吊在樹上,成群的蜜蜂就會自己飛來。

“那些小蜜蜂,胖胖的很可愛。”童年經歷讓她對蜜蜂的印象只有親切、喜歡,毫無恐懼。

她又猜想,或許,這種對動物的喜愛是天生的。她從小就擁有豐富的動物飼養經驗:一對黃白相間的倉鼠,一只藍眼睛的中華田園犬,一只小斑鳩,一只貓,一只鴿子。連電動車鑰匙扣上的一只玩偶小狗也是她的寵物,被她喚作“多多”。

她將這種天性歸因于自己的成長環境。“小地方出來的孩子,天然對土地、生靈、生命有親近感。”

越這樣想,學蜂學的意愿越強烈。為了提高被錄取率,除了云南農業大學——她打破了不出省的原則——她將福建農林大學的蜂學專業也納入了志愿填報表里。

雖然讓出了志愿填報權,但父母對她也有不同的期待,“覺得女生讀師范類專業比較合適”,她對此興致索然。家族中有一位上過大學的小姨可以成為一個合適的咨詢對象,但在那個時候,她突然生出了一種“叛逆心”,“聽了他們這么多年話了,我自己要選一次專業”。她壓根沒有把志愿填報表拿給小姨看。

至于高考志愿咨詢服務,好像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她至今對張雪峰這個名字感到陌生,“沒有看過他的直播”。在強烈的興趣面前,所有客觀冷靜的分析與建議都魅力盡失。

于是,那個重要的時刻,她自作主張在志愿填報頁面點擊了提交。就這樣,她成為云南農業大學蜂學專業2022級錄取的21人之一。

她是天生的動物愛好者。(受訪者供圖)

蜂的世界

蜂學不是單純研究如何養蜜蜂的。進入大學后,一個廣闊的關于蜜蜂的世界向她打開了,那是一個可以走得很深很遠的世界。

原來蜜蜂是紅色色盲,而植物界很少開紅色的花,所以小學生繪畫習作上,蜜蜂圍著紅色花朵采蜜的場景在現實世界并不常見;東方蜜蜂對抗天敵——胡蜂的手段是,利用其耐熱性更低的弱點,圍上去將其層層疊疊包裹起來,活活熱死;蜜蜂不是逢蜜便采的,它不喜歡芒果花,要想讓蜜蜂為芒果花授粉,需要特別訓練;短視頻平臺上,號稱“俄羅斯蜂王漿”的產品銷售火爆,“其實中國是蜂王漿出口最多的國家”,她一眼識破。

3年的學習生活,她享受其中,為每一次知識的更新驚喜。

有一年假期回家,她聽到姨父說起,有個人可以培養蜂王,很厲害。她在心里暗想,這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不過他們沒有學習過,“要是我的話,我也可以弄出來。”

這是她眼中傳統養蜂人和蜂學專業科班生的區別:“他們更多是通過經驗判斷現象,然后想一些解決方法,我會用學習的知識去系統分析,就比他們更全面、更專業一點,也少走一些彎路。”

最吸引她的還是實踐的部分。一門關于蜜蜂飼養管理的課程,考核要求是,在一年的時間里,養活一群蜜蜂。她因此有機會親身體驗蜂的四季。

要特別留意春天。剛剛度過越冬期的蜜蜂還比較脆弱,云南多倒春寒,驟降的氣溫對蜜蜂來說是致命的。

早春時節,大自然里大多數植物還沒有開花流蜜,正值春繁期,蜂巢里還有很多小幼蟲等待被喂養,所以養蜂人要用糖水和蜂花粉為蜜蜂制作飼料。她查閱文獻,學著別人的樣子配制好飼料,一條一條黏在巢框上。

在夏天,開箱會變成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

在大學里學養蜂,用的是朗氏十框蜂箱,長50厘米,寬30厘米,高25厘米,一箱可以裝進“一群”蜜蜂,大約兩萬多只。為了觀察蜜蜂的生存狀態、及時清理蜂巢、補充飼料,常常需要打開蜂箱檢查,這個步驟就被稱為開箱。

考慮到天熱,穿多了行動也不方便,她常常簡化開箱時的必要防護措施,只穿著半身的防護衣,下半身露出光腿來,因此,腿部成為遭遇蜜蜂攻擊的重災區,最慘的一次,被蜇了5針。

被蜜蜂蜇了很痛,起初四五天后紅腫才會消退,但蜇著蜇著,楊邦瑩發現自己恢復得越來越快,只是涂抹最常見的丹皮酚軟膏,一兩天后紅腫就消失了。身體在適應這份工作。

對于蜜蜂,她從來沒有產生過恐懼。陽光下暴曬的辛苦,來回搬運蜂箱的辛苦,365天悉心照顧一群小動物的辛苦,皮肉之苦,她都不覺得是苦。

“看看那些蜜蜂的體色和形態,它們被我養得胖胖的,真的覺得它們很可愛,也就沒有那么累了。”她說,“親自去做這些事情,最后的結果和我預期中一樣,就會很有成就感。”

取蜂毒。(受訪者供圖)

在學校養的蜂。(受訪者供圖)

尋路之難

說不清到底是在哪個時刻,這些快樂的學習體驗中摻雜了焦慮。

大三那年,去一家生產藍莓和草莓的農業公司實習時,她看到工廠里的蜂箱被隨意擺放,“感覺飼養管理上沒有那么好”;另一方面,她注意到這家企業實際上是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產量,于是疑心,“老師上課時講的,蜜蜂授粉可以提高產量,那為什么在實際生產中,這么多種植基地卻不重視呢?究竟哪種手段對產量提升更有效?”

她繼而想到,也許以當前全社會的認知狀況來說,蜂學的受重視程度都沒有那么高,“人們的認知仍停留在蜂產品上”。

第一次對就業前景產生強烈的擔憂,是與往屆畢業生交流過后,她發覺哪里不對勁。“大家讀這個專業,大部分人要么考公務員,要么考事業編,或者轉行,很少有留在蜜蜂行業的。”

那些留下來的呢?

她聽聞,一位5年前畢業的師姐,在蜂產品相關企業做了1年的倉庫管理后,離職報考了研究生。其他選擇進入蜂產品加工企業的人,大多進入了車間流水線,或者從事銷售崗,薪資待遇低、工作內容枯燥。

但若以基礎崗位進入企業后,能否有明朗的晉升路徑呢?她知之甚少,承認自己“跟社會有點脫節”。

行業內也有技術含量更高一些的工作,例如訓練蜜蜂授粉。老師建議,要去其他省份(青海、廣西等)尋找就業機會,那里有規模更大的種植基地。對于遠離家鄉謀生,她心存顧慮。

盤點過后,她發現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既夢想繼續留在蜜蜂行業,也期待著一份可觀的收入。

她曾有過一些熱血而天真的想象。

大一時,她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學業規劃大賽,獲得了校級優秀獎。在規劃目標上,她寫著:未來要創業開一家跨國蜂業公司,不局限于蜂產品,還要開發蜂產品相關的化妝品、蜂針醫療的業務。

作為創業籌備步驟,她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馬蘭花創業培訓,通過了考試,拿到了證書,計劃著,未來“如果地方上有扶持創業的政策,可以持證去申請無息貸款”。

不需要在現實中碰壁,創業的激情和野心很快被她撲滅。也許是因為年齡的增長,也許是感受到,近幾年父親生意失意的壓力投射在了家庭氛圍里,她看到了理想背后的現實性:“我的家庭無法承受創業失敗的后果。”

正在進行脫花粉的實驗。(受訪者供圖)

被“嫌棄”的專業

繼續深造,是她當前的優選項之一。只是,距離2026年考研還有5個多月,到底報考哪個專業,她仍在糾結。

在科研領域,關于蜜蜂,有過很多有趣的發現。

100年前,德國動物學家、行為生態學創始人弗里希發現,采集蜂在回巢時,通過以“8字舞”的方式運動,向其他蜜蜂傳遞蜜源的消息。1973年,弗里希因為一系列有關蜜蜂“舞蹈語言”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0年后,61歲的中國學者譚墾及其團隊在《科學》發表了一篇論文,再次更新這一發現,也顛覆了全球學界認知:采集蜂在回巢時以“8字舞”的方式進行信息溝通并不是蜜蜂與生俱來的本能,蜜蜂語言也受到“言傳身教”的影響,這揭示了,相互交流和學習是蜜蜂社會取得成功的基石。

這一發現讓國內蜂學界振奮不已,楊邦瑩是受到激勵的學生之一。那一年她讀大一。學院里一位老師和譚墾相識,邀請他來學校做過一場線下講座,與學界前沿人物的近距離接觸,讓她心生一種大膽設想:或許,也可以走一條科研之路。

蜂學屬于小眾學科,目前,專業研究者較少,學術領域仍留有大量空白。

她記得老師上課時講過蜂群衰竭失調(簡稱CCD,又稱蜂群崩潰綜合征),指的是一種工蜂突然大規模消失的現象。究竟是因為農藥,還是蜂螨寄生?學界猜測很多,但至今仍無定論。

在蜜蜂的世界,諸如此類的未解之謎無窮無盡,誰能成為下一個揭秘者?她頭腦中有無窮的想象。

蜂學對應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叫作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她很感興趣。擺在前面的是另一個關鍵問題:究竟要不要繼續研究蜜蜂?

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出于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擔憂,父母希望她轉行,“讀研究生可以,但蜂學不支持你讀。”她嘗試溝通了幾次,次次都發生沖突。見父母態度堅決,她“有點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她理解父母。“我爸爸害怕我做這個工作,一個人東跑西跑,心疼我吧。”她同時留意到今年有相關政策提到,“未來可能要大力發展畜牧業”,那或許意味著,這個領域將來會有更多就業機會。作為一種折中方案,她考慮將畜牧業作為自己的考研方向。

可是真的要放棄蜂學了嗎?她覺得可惜。她懂養蜂,也懂其他。她懂蜜蜂的生理特性、行為,懂它們的飼養管理,懂蜂產品,懂蜜蜂在作物授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還對蜜蜂應用于人類醫療的可能性充滿了興趣。

“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是真的感興趣,認真地學了。”她說。

楊邦瑩(受訪者供圖)

野生的蜂

她曾質疑過上大學的意義。“難道大學只是為了讓我們有書讀,有一個本科畢業證嗎?”她有些喪氣地說。

但討論最初選專業的過程時,她又立刻說:“我其實不后悔。”

“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這個專業。選其他專業畢業也會遇到問題,還不如選個喜歡的呢。”她說。

考研不行就回家考公。

聽說明年有單位開設了新的崗位,專招蜂學專業畢業生,也可以去試試。

以前有家大企業專門來學校定向招聘,把蜂學專業學生都招走了。這種機會也是有的。

再不行,就去附近的大型養殖場養小豬,專業對口,培訓一下就能上崗,薪資待遇不錯。往屆畢業生里也有成功案例,曾有一位師哥在養殖場干到了廠長的位置。

她向我一一梳理這些選項,然后發現,那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令人心生恐懼的未來,“其實也沒有那么糟糕”。

她那么了解蜂,但在她的視野里,仍有一處盲區:那些野生的蜜蜂是怎樣生存的呢?

它們會自己找地方筑巢,會自發進行新老交替,一個成熟的群體里,總有一些生存下來,一些死掉,但生生不息。

它們會自己想辦法度過春夏秋冬。在冬天到來的時候,無處采蜜的時候,幼蟲亟需哺育的時候,也許,它們會遷徙。

(半島全媒體記者 牛曉芳

  1. <strong id="eai4v"><strong id="eai4v"></strong></strong>
    <strong id="eai4v"></strong>

    <bdo id="eai4v"></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府谷县| 乌拉特中旗| 咸阳市| 永新县| 南汇区| 新平| 宜君县| 金川县| 广宗县| 万载县| 普宁市| 西乌珠穆沁旗| 新津县| 剑川县| 阳城县| 收藏| 芒康县| 会同县| 德惠市| 门头沟区| 关岭| 蓬溪县| 岳西县| 会理县| 剑河县| 如皋市| 甘德县| 新巴尔虎左旗| 冀州市| 织金县| 白河县| 含山县| 绩溪县| 文昌市| 宁德市| 乌苏市| 毕节市| 井冈山市| 龙岩市|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