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內外共答“題”|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育優質資源,代表委員談教育
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每年兩會,教育都是會內會外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家長,除了孩子的學習,我們還很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也希望孩子有更豐富的實踐機會,有更全面的發展。”這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石嶺路社區居民陳榮娟對教育的期待。
此次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關注教育問題,從增強學生體質,到完善中小學志愿服務,再到加強駐青高校優勢學科建設、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林風謙代表:
完善中小學志愿服務,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家校社協同育人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在李滄區新聯會會長、快樂沙愛心幫扶中心負責人林風謙代表看來,中小學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實踐育人的有效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他認為,當前中小學志愿服務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以更好地發揮其在協同育人方面的作用。
林風謙建議,一方面應構建系統科學的志愿服務活動體系,結合學校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社會需求,設計多樣化、層次化的志愿服務項目,鼓勵學校創新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志愿服務活動,拓寬學生的參與渠道和服務領域。
另一方面,應強化家校社協同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家校社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充分發揮家長的職業優勢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機會。加強學校與社區、社會組織等社會機構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建設志愿服務實踐基地,共享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
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制定多元化、全面化的志愿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參與次數和時長,更要注重對學生在活動中的態度、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社會責任感培養等方面的評價。
魏名君委員:
深化體教融合,推進中小學生體質提升
近年來,青島市學生體測數據整體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學生體質逐年穩步增強,爆發力、柔韌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體素質指標逐年得到改善和提升。
“成績雖然顯著,但尚存在體測成績達標率高,優良率相比較低的情況,也存在個別項目方面的短板。”山東英吉多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裁魏名君委員,個人調研和從事體育產業近20年,對于提升島城中小學生體質,提出自己的建議。
“體育項目進校園,不僅能增添亮色還能體現特色。”魏名君建議借鑒全國優秀的體教融合實踐案例,將一些融合較好的中小學足球、排球和游泳等項目優秀案例,以及棒壘球、藝術體操、攀巖等新興運動項目優秀案例,大力向本市學校宣傳、推廣。讓更多達到準入條件的專業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專業運動隊走進學校,培養學生更好地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擬定各種政策,鼓勵學校用體育激勵青少年學生頑強拼搏,爭取優異運動成績;同時,讓孩子們在這種精神激勵下,提升學習成績,成為雙優人才。
魏名君還建議青島市在繼續做好校園足球比賽基礎上,推動學校與更多體育賽事融合;在做好學校獨立辦賽的同時,推進市、區、校聯動合作辦賽。逐步提升辦賽數量、辦賽規模和參賽人數。
“學校體育活動改革及師生對學校體育器材設施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在不斷提升。”魏名君提到,部分“度身訂造”的青少年運動器材進校園項目已進行試點,并已取得滿意成效,希望有更多學生可以用到。
劉欣梅委員:
持續加強駐青高校優勢學科建設
青島作為山東省的重要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包括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高校。
“這些高校在海洋科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劉欣梅委員表示,目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持續加強駐青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使其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支撐產業發展、助推科技創新,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為進一步發揮駐青高校的學科優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劉欣梅委員建議加強政府與高校的聯動,優化政策支持,設立“青島市駐青高校優勢學科專項支持計劃”,對海洋科技、化學工程與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點學科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此外,建議設立“青島市高校-企業聯合實驗室”“青島市高校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平臺,促進高校與企業的協同創新。設立“青島高校高端人才引進計劃”,通過提高薪酬待遇、提供住房保障、優化科研環境等方式,吸引國內外頂尖學者來青工作。在駐青高校內推動學科交叉研究,鼓勵人工智能與海洋科學、化學工程與技術與新能源材料等學科融合,形成新的增長點。支持駐青高校與國際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推動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延伸>>
青島教育“課間15分鐘”出圈背后
2024年,青島教育最出圈的莫過于“課間15分鐘”。
2024年1月起,李滄區在全區小學范圍內常態化開展“課間15分鐘”,將傳統的課間10分鐘活動時間延長到15分鐘。創設非遺項目、新興體育、智力游戲、地面小游戲等豐富多元的課間活動,聚焦學生多樣化需求。課間15分鐘,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社交、活動、休整,學生體質明顯提升,近視率下降顯著。相關做法得到眾多央媒關注并報道,引發巨大反響。
課間多出5分鐘看起來是小事,但卻是青島市大抓學生體質的必然。2023年青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優良率兩項關鍵指標高居全省第一。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連續3年下降。
“課間15分鐘”出圈的背后,也是青島近年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
近年來,青島聚焦基礎教育擴優提質,主動適應人口變化,前瞻布局教育資源,實施新校高位發展、初中強校提質等行動,構建起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的發展格局。一大批惠民之舉讓教育的民生底色更鮮明了——近三年新建改擴建學校228所,增加學位約19.73萬個,全面保障了入學高峰期小學新生的順利入學;實施幼兒園長幼隨學政策,全力推動有條件的265所幼兒園開設托班,提供托位超過1萬個,招收幼兒3600余人……一批新建學校投入使用。
2025年,青島將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加快建設青島二中東校區、青島五十八中北校區,啟動科技高中建設,爭創一批省級特色高中和特色學科基地校。優化集團化辦學布局,全市薄弱義務教育學校100%納入集團化辦學,縣域公辦普通高中100%納入結對幫扶。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十五年一貫制辦學,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00%達到省辦學質量要求。優化全市職業院校空間和專業布局,統籌青島職教園一期入駐辦學,推進職教園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推動全市中職基本辦學條件100%達標。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雪蓮 徐杰)